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林业   57篇
农学   144篇
基础科学   98篇
  211篇
综合类   310篇
农作物   108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93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天然气的非管输储运技术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然气的非管输储运技术主要包括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水合物储气、吸附天然气储气和近临界流体储气技术。介绍了非管输储运天然气各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非管输储运天然气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2.
 【目的】Rf3是玉米CMS-S型不育系两个以上恢复基因中的标准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很大。【方法】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分子量为25.2 kD,等电点为5.0的特异蛋白质RRPⅡ,优化了2D-PAGE技术。【结论】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结合本研究,文章还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相似文献   
73.
稻瘟菌株CH63和TH16杂交后代毒性变异及其无毒基因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两个稻瘟菌株CH63和TH16的杂交后代在36个水稻品种上的致病性分离、遗传分析以及无毒基因组成的分析结果。78个子囊孢子菌株中呈现显著的致病性分离,共出现71种致病类型,在不同品种上分别出现1∶1、1∶3、3∶1、1∶7、1∶15和15∶1等的无毒性/毒性分离,表明供试菌株对不同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是一个或多个基因控制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亲本菌株对不同品种的无毒性/毒性控制存在多种类型。菌株CH63对品种K 59(Pi-t)、中98-18、特特普、T 641、C 102 TTP(Pi-4)、C 101 TTP 6、E No.11、农虎6号、C 101 PKT(Pi-4a)、C 105 TTP-1(Pi-4)、中156 和中98-19分别持有1个无毒基因;对品种1461选、6392选、麻谷泰引1号、Lemont、宫崎7号、Vandana、长香稻、青珍8号和珍优3号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于品种草笛(Pi-k)、品种20中-1 、C 104 LAC(Pi-1)、C 103 TTP(Pi-1+1b)、K 3(Pi-kh)、梅雨明 (Pi-km)和东农363分别持有2个以上无毒基因;亲本菌株对于品种四丰43、珍龙13、C101LAC和20中-2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关东51、欧244持有2个以上的无毒基因,但因亲本菌株对品种的致病型一致,难以判断控制菌株对品种非亲和性的基因来源。  相似文献   
74.
以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为基础,采用透射测定方式和PLS算法,建立蔗汁锤度和还原糖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蔗汁锤度和还原糖分预测数学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90和0.9953,均方根差分别为0.1150%和0.0722%,预测误差接近常规分析方法的误差.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Pea-Fer)导入水稻后对受体重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实验以原始受体亲本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anica)品种秀水11为轮回亲本,外源豌豆(Pisum sativum)铁蛋白转基因纯系Fer34为非轮回亲本,采取连续回交,结合gus标记基因辅助选择技术,在BC6F3获得含Pea-Fer的Fer34-XS11,它与秀水11构成一对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1)Pea-Fer导入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铁元素含量,但对镁、钙、锰和锌等元素的积累作用影响不大;(2)Pea-Fer导入对种子发芽特性和苗期植株生长速率无显著影响;(3)Pea-Fer导入没有改变成株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和组成,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4)Pea-Fer导入对水稻的成熟期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均无不良影响。外源豌豆铁蛋白基因的导入除使水稻籽粒的铁含量有明显增加外,研究结果表明对水稻其它重要生物学性状并无明显负作用,这为开展富铁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6.
 滨海地区受台风影响,降雨有其特殊性。滨海火电厂的建设,涉及山体开挖,滩涂围填,陆域海域防洪,交通运输,循环水和淡水供(排)水管(沟)布设,灰渣场、施工区、取土弃土场选址以及移民安置等诸方面问题,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建设期及生产运行期都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以福建大唐宁德火电厂一期工程为例,分析其水土流失的特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7.
大米胶稠度近红外光谱分析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胶稠度是评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了运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大米胶稠度的测试原理,对60个样品的光谱数据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测定大米胶稠度的数学模型,其回判结果与化学分析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5,建模标准差为0.66;用41个样品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交叉验证,其检测结果与用标准化学分析方法测得结果的相关系数达0.92,预测标准差为0.78。试验证明,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大米胶稠度进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8.
近红外技术快速测定肉鸡粪便主要肥料成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探讨了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快速测定肉鸡粪便主要肥料成分含量的可行性。在饲养试验过程中采集了肉鸡粪便样品183个,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了其中的总氮(TN)、总磷(TP)、总钾(TK)、铵态氮(AN)、有效磷(EP)含量,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取得了样品在1421.5~2572.2 nm波段的光谱,并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结合交互验证(CV)和留一检验法(LOO)建立了肉鸡粪便肥料成分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同时利用该模型对20个样品的总氮、总磷、总钾、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进行预测,得出的5种主要肥料成分的预测值和真实值(实验室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值)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4,0.9590,0.9870,0.9572和0.9650。预测标准差分别为0.0014,0.0012,0.0012,2.3041×10-4和0.3814。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肉鸡粪便风干样品的主要肥料成分进行快速测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水污染使水资源紧张状况更为严峻,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淮河干流水质有所好转,尤其是高污染河段的状况改善明显,但淮河的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本文着重从流域的角度分析了淮河安徽段水环境污染现状、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和原因,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水资源重复利用、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推行清洁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应对淮河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0.
Sulphur K-edge X-ray absorption near edge structure (XANES) spectroscopy was used to quantify S species in humic substance extracts from ten soils from the UK, China and New Zealand, which differ in land use an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XANES spectroscopy showed the presence of most reduced (sulphides, disulphides, thiols and thiophenes), intermediate (sulphoxides and sulphonates) and highly oxidised S (ester sulphates) forms, with the three groups representing 14-32%, 33-50% and 22-53% of the organic S in the humic substance extracts, respectively. Land us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S species. Well-drained arable soils generally had a higher proportion of organic S present in the most oxidised form than the grassland soils collected nearby, whereas paddy soils showed a more reduced profile due to episodic flooding. In the Broadbalk Classical Experiment at Rothamsted, reversion of an arable system to grassland or woodland in the 1880s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of the most reduced and intermediate S speci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most oxidised S species. Long-term applications of farmyard manure to an arable plot also shifted S species from the most oxidised to the intermediate and the most reduced species. Sulphur immobilisation and gross mineralisation were determined in seven soils using the 35S isotope dilution method. Gross mineralisation during a 53-day incubation correlated more closely with the amounts of the most reduced and intermediate S species than with the most oxidised S species, suggesting that the former (C-bonded S) were the main source of organic S for mineralisation in the short-te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